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wifi暴力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实质就是"道"文化-惠宝轩人文环境研究

时间:2017年11月18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637次

中华传统文化实质就是"道"文化-惠宝轩人文环境研究

摘要
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灵魂与基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这一结论揭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正本清源,还中华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它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辟出了全新的境界。必将有利于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有利于发现这一文化的内在价值与优秀品质。
本文解决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系列的关键性问题: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优秀的文化?我们倒底要继承弘扬它什么东西?等等。所以说,这个研究课题事关"文化命脉"的传承,找到了"文化自信"的依据,提供了“民族复兴”的精神滋养,点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知基础。

何谓"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老子对"道"最经典的概括。道具有自然性,"道法自然",道性自然。道,自本自根,它无所待无所依,超越一切又生发一切,自为主宰,圆满自足,自然而然,自然任运。自然性是道的根本属性。道具有普遍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太极,道在两仪,道在四象,道在八卦,道在万物,道即宇宙。道具有创生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是天地之母,道即宇宙创生精神。道具有永恒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人们无法创造与改变,只能发现与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是儒释道,根子与本质是道文化,一万年不曾动摇,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丰富的历史。其用在道教的"德",儒教的"仁",佛教的"慈"。这是一种明道传道弘道行道的文化。

道文化与道教是两个概念。道文化是圣人之学,它由伏羲肇启,伏羲一画开天创制八卦,这是道文化之源,他开启了易道文化。黄帝开启了法道文化。老子开启了德道文化。道文化一路走来,逐渐分流成两支:走向上层为儒教,成了统治意识形态。走向民间为道教,成了百姓信仰。而佛教是外来宗教,经过中国化后,开辟了关于"道"的另一种表达---心性之学。自宋代以降,三教开始了实质上的大融合,这一趋势直至明代达到顶峰。所以说,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在则文脉在。中华文化具有三大特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一种创生的文化,共生的文化,和合的文化,和平的文化,大同的文化。在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策的今天,我们开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它是学术研究的最前沿课题。

何谓"道"?
(一)道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道者无形,生养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老子对"道"最经典的概括。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的得道者,以其<<道德经>>为根据论道此为方便之举。

另一位得道者黄帝在<<道原>>中也认为:道,是未有天地以前的太虚浑沌状态,道是无所不包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
1."道"之性。一滑稽时代,自然性。道法自然,道性自然。道,自本自根,它无所待无所依,超越一切又生发一切,自为主宰,圆满自足,自然而然,自然任运。自然性是道的根本属性。
二,普遍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太极,道在两仪,道在四象,道在八卦,道在万物,道即宇宙。
三,创生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是天地之母,道即宇宙创生精神和创生功用。
四,永恒性。"独立而不改深海攻击,周行而不殆"。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人们无法创造与改变,只能发现且顺应而为。
五,亲证性。"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无为无形无名,它对常人是超验的,悟者得之,对于未曾开悟者难以用语言传递表达,即所谓的言语道断。

2."道"的十大特征。我们可从<<道德经>>中将"道"归纳出十大特征:一,虚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自然。"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三,清静。"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五,纯粹。纯一不杂,圣洁无垢。"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六,素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七,恬淡。"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八,柔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九,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十,平易。大道至简。<<易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3."道"的本质内涵。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它即是"道"。生命觉知,是“道”最本质的内涵。真正悟道的人是不分内外的,心物一元,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庄子就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生命的觉知不是创造的,本自俱足,不生不灭,是一个永恒圆满的概念。佛教中的“寂然常照”,是涅槃的真实写照。老子称作"寂兮寥兮",这是道悟境界。此刻,觉知已超越心智,回归生命的本来真实,道教叫"本来面目",禅宗又叫"自性"。一个“常”字,道尽了觉知恒常的本性。如如不动,寂静永恒,平等一体,光明朗照,都是“道”的各种面向,又混而为一。
悟道前,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心,你的理解,你的心量,你的境界。悟道后,你的道体就是你的智慧,你的般若,你的道果。道即宇宙精神,得道者便与宇宙精神合一。佛说人人皆有佛性,道说人人皆有道真。这是人人皆可学佛悟道的前提,通过修习每个人都有成就道悟觉醒的可能。
(二)关乎"道"的几大关系。
混沌,时空,太极,它们与"道"关系紧密,其实质就是"道"的几个面向。
1.混沌与"道"。混沌是"虚无",是"空","空"含万有。混沌是觉知,纯粹的觉知。是整体,合一的整体。是圆满,俱足的圆满。是光明,透明的光明。是主权,创造的主权。是永恒,当下的永恒。这便是"道","梵","涅磐"。这里的主权,是指创造万法的主权,它表达的是自由意志,自然没有主宰者,自然本身就是主宰。所以,混沌即道体,万物即道用。用佛家语言讲,就是万法非空非有鼠猫吧,空有不二。
2.时空与"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讲的是"道"的无形无象。而"混而为一",讲的是"道"没有时空性与时空感。言其大可涵宇宙之无边,言其小可成恍惚之微夷。黄帝在<<道原经>>中论道时说"神微周盈",既小到无内(神微),又大到无外(周盈)。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时空又与运动相连。道本无动,一动破浑沌,浑沌破时空开,开始了时间的运行和空间的形成。"反者,道之动",反即返,"周行而不殆"。值得一提的是,其运动形式绝非线性,有着无限的丰富,且充满着神奇的法则。

时空的相对性已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明:时空的特性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空间长度缩短,时间会延长。如果速度等于光速时,空间会消失,时间会静止。超光速时,粒子转化为波写实派玛丽苏,时间可以倒流。
3.太极与"道"。太极,体现着道文化重要的阴阳思想。道生一,这"一"就是指太极,是统一阴阳的一,它蕴含着阴阳两重性的气,蕴含着波粒两重性的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有正反阴阳,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块。冲气,是对万物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两气相生相荡达至调和:"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运动变化达到新的平衡和谐。

太极思维就是对立统一思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在这里不要误解老子,老子的思维具有超越性特征,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取舍",他认为阴阳是在互根互存中不断变化。如果说有绝对的东西,那只有"无极",太极是相对的,无极才是绝对,无极即"道"。无极,才是老子的思想背景,或叫作最高意境,最后秘境。
(三)关乎"道"的几大观念。

1.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文化的核心概念。它分为两个层次,"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道是前者,是体现自由意志的自然,最高的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思想精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警示人们要回归自然。
道法自然,要求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我们都生活在自然法则之中,只有顺应法则,合法的生活,才是合道的生活。道法自然,要求我们顺其自然,削剥一切人为的造作,回归自然的状态。道法自然,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只有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共生共荣。道法自然,要求我们融入大自然。进入大自然,春花秋月才会穿行于我们的生命,生命之花才会健康地生长,自由地怒放。
2.大道无为。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简洁的解释就是顺其自然,不加人为强制。这个"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违反自然的意思。其本意就是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顺天时,随地性,因人心。

与无为相对的是有为,就是私为,逆道之为,妄自作为。譬如违反自然之道的拔苗助长,譬如违反道法自然的妄图主宰自然。如果无私无欲,顺应自然女子无殇,又有何不可为?有何不能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然而生养万物。所以关键在于有无这个"为"字,为即是私。
同时,这里的"无为"也可作清静解。具有超越性的道,它虽清静无为,但又无所不为林明谦,无所不能,一切由它生化,一切都含容着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动是相对的,而静是绝对的,万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守常乃长久之道。清静无为,是得道的境界,也是一种需要倡导的道行。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心物一元思想的反映,离开人无从讲天,离开天也无从讲人,一切人文演进都应顺天道而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合道的人生就要法天法地法自然,利益众生而不加伤害,顺其自然地生活而不争不斗。人与人和,人与地和,人与天和,天地人和谐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

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样的人道违背天道,是需要改变的人道。只有改变,才能做到天人合一。这是可贵的"天下大同"思想,是伟大的社会理想,人间大道。
天人合一的另一层含意是:天与人本质是合一的。人即是小宇宙,宇宙即是一个大的生命体,道学叫“天人同构”,现代科学用语叫“全息理论”馄饨汤的做法,意思是,任何一个局部都是微型的全体。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得道的人,即是天人合一之人,他的精神与天地相通,他的生命与宇宙合一。这种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无为自然。
4.返朴归真。
朴,无雕琢的木,它呈现的是一派自然。在老子心中,"朴"与婴儿与无极具有相同的意义。"朴"又与静,无欲,自正相关(见<<道德经>>第28章,第37章)。他认为,如能无欲以静,如同婴儿,就可自正归真,回归于无名无极之境,而无极便是老子眼中的"道"。无欲以静,是一种状态,悟道的状态;也是一种归途,修真的归途。
真人,是道文化所追求的最完美的人格。
5.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不德的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见<<道德经>>第38章)。这种德是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的德,这种人敦厚不薄,朴实无华。

如果说,德为道之用,即道之精神在人世间的体现,那么这种用即是上德。<<道德经>>21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8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51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上德”。
上德,就是自然,就是无为,真正体现"道"的德。黄帝曾说:"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黄帝四经.道原经>>)。
6.好生之德。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天地万物都从其化生。创生性,是道的本性。但它生而不有不恃不宰,"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34章)。道拥有创生精神,却无占有欲支配欲,是一种大德,这种无欲无为的大德成就至伟之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之源。
所谓"道文化",就是宣示阐述"道"之理的文化。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与道文化不同,道教是东汉张道陵所创立的一个教派。道文化比道教具有更加广泛的外延,道教只是道文化的一个部分。
开创道文化发展道文化的人,必是得道的人。伏羲黄帝文王老子无疑都是得道者,得道者的思想一脉相承。道文化有三个发展阶段: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易道,伏羲开启,其主要思想是阴阳乃道。法道,黄帝开启,其主要思想是法乃表道。德道,老子开启,其主要思想是德乃道用。

(一) 伏羲,开启了易道文化。
1.伏羲,道文化的肇启者。

伏羲诞生距今万年。伏羲之母华胥氏生一子一女,伏羲和女娲。在伏羲之前有两位圣人带领人们走向新时代,有巢氏带领人们离开洞穴兴建草屋,燧人氏教人取火溜肥肠的做法,开始从生食到熟食。而伏羲一画开天,创造了先天八卦,开启了易道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他同时发明了鱼网筷子琴瑟,还制订了婚姻制度。
历经有巢氏,燧人氏,只有到了伏羲氏才建立起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于是伏羲被奉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谓文明,就是人类摆脱了野蛮愚昧的状态,在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上获得了更多的真理性认识;在生存环境和生存能力上得到了质的改变。
2..<<伏羲女娲图>>。
这张<<伏羲女娲图>>中藏着一个秘密:伏羲和女娲都是修炼之人。图上伏羲女娲的蛇身,实际是在暗示着人体内的灵蛇。
道家有个修炼功法,它以玄武的龟蛇形象象征,在丹叫"药",在易叫"坎中之金",都是指生命本初的能量。神奇的是,印度的瑜珈也有这条灵蛇,也象征着生命的神圣能量,它叫"昆达里尼"。从中我们可窥见一个隐藏了万年的秘密:伏羲的修炼之术通过易理丹功瑜珈等途径一直传承至今不曾断绝,甚至传播至国外。

3.河图,洛书,八卦。
关于河图,洛书,八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系辞上》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伏羲。那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了八卦。此为天赐之祥瑞。也许,这正是中华文化系神传文化这一说法的原因王国生简历。

宋代大儒朱熹也认为河图洛书是河洛龟龙所献,圣人所画,是《周易》之源头。自汉代以下多数学者都认可河图是早在伏羲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圣人依此创立八卦。
八卦,号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它倒底是个什么东西?八卦,是按一定程序排列组合的符号,它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有着无限的概括力,成了推演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八卦,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阴阳是其核心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是对"道"的表达。八卦图成了"道"的标志,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图。
令人浮想联翩的是,现代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如二进制、原子结构、生物遗传等学科理论,甚至地球物理构造都可以从八卦理论和变化中发现与之对应的形态。因而有人猜测它可能是一个包含先进文明体系的数据库,人类如果能够找到开启的钥匙和方法,将会使人类进步出现质的飞跃。
4.群经之首:易经。

伏羲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而《周易》则源自于伏羲八卦。周文王依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化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称为后天八卦。先天八卦讲对峙,以说明阴阳的对峙关系。后天八卦讲流行,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先天八卦主要是讲宇宙空间和天地,是天地自然之象的模拟图。后天八卦主要讲天地人,是四时推移阴阳相交图。而孔子对易的贡献就是作易传,传是对卦辞的解释。它使<<周易>>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和传两部分的<<周易>>。

从文献资料看,中华文明的诸多领域都将其源头追溯到周易。它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指南和预测祸福。在实际运用水平上的高低,则由各人对八卦涵义理解之深浅决定。大凡精通者都为圣贤英雄,他们有着通天彻地鬼神莫测之能。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运用八卦,对它的不同解释和理解,产生出不同的流派周秋波。但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上严密的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更改。
(二)黄帝,开启了法道文化。

轩辕黄帝诞生于公元前271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伏羲之后是神农,神农之后就是黄帝。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曾求道广成子,广成子隐居崆峒山,他教导黄帝:”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可见黄帝是修炼之人,故能写出煌煌四经,开启法道文化。
历史上把黄帝与老子合称"黄老",黄老思想就是道学思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黄帝四经>>,它也就成为现存最早也最完整的黄老作品。它的出土,为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黄老思想,加深对道学的认识,都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同时,使得黄帝这位虚无缥缈的始祖有了真真切切的原形。

提起黄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帝内经>>,其实这只是部长生经,而<<黄帝四经>>却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经典,即所谓的“治国之本”的书。它开篇就开宗明义:“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由此开启了法道文化。它是同《周易》《老子》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源头性的经典。著名史学家王寒生先生这样评价此经:"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

对于这部《黄帝四经》,也有专家认为是战国时代人的伪托,这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段振坤先生在《文化尊黄》一书中,用铁的证据彻底驳倒了这种伪托说,证实了黄帝学说的古老性和真实性。
另据“中华探源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考古成果显示,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那时已具有了“王”的雏形,该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那时的山西南部正是尧活动的中心地区。黄帝之后就是尧,可见黄帝学说对他以后时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老子,开启了德道文化。
老子侯马588,道文化极其重要的继承者,他开创了德道文化。他的一部<<道德经>>名扬古今中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道祖,是位世界性的文化名人。

老子,春秋时期人,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一说今河南鹿邑,另说安徽涡阳)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是他的重要思想。他的著作《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本源及演变。他的思想,对我国道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总纲,它是道教的根本之经。涵盖了宇宙形成、万物发展、治国、用兵、教育、经济、艺术、技术、管理,乃至个人养生、修养心性,几乎无所不包。《道德经》所讲的天地之道,上适于治国安民,下适于修身养性。
(四)道文化是圣人之学。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黄帝文王老子都是圣人,他们的智慧不可思议,广博如大海,深邃似星空,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从八卦<<易经>>到<<黄帝四经>><<老子>>我们可以发现并以此证明:智慧与知识是两码事,智力水平与生产力水平也是两码事,两者之间并非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往不少的学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把上古许多真实存在的历史当作了不可信的神话对待。其实神话是实话,都是对真实历史的纪录。这些聪明过头的怀疑论者,使本不成问题的史实成为了问题,人为制造出许多谜题来。但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出现,人们才一次又一次惊叹远古圣人智慧的超迈,传说果真不是虚说,
<<黄帝四经>>的出土就是一次有力的证明。四经证明了黄帝,八卦难道就不能证明伏羲?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太乙九宫占盘",其中图案有与河图洛书相合者,因而原先许多学者认为的河洛出于五代道士的依托说不攻自破。
这世界存在着真理,圣人就是靠自身修炼感悟到了真理,成为了得道者,他们智慧洞开,以道之理彰显万事万物,因此创造发明,因此教化众生。伏羲如此,在其之前的有巢氏燧人氏也如此,在其之后的神农黄帝尧舜文王老子莫不如此。<<韩非子.五蠹>>上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张兆艺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所以,圣人乃道文化之源,道文化就是圣人文化。

道文化与儒释道三教
对于中华文化主干的判断,目前有三种观点: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儒道互补说。准确地说法应是儒释道三家互补,儒释道三教都是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文化由伏羲肇启,伏羲画制八卦,这是道文化之源。再到黄帝四经,文王周易,老子道德经汤仙虎,直至孔子学说邓鸣璐。道文化一路走来,逐渐分流成两支:走向上层为儒教,成了统治意识形态。走向民间为道教,成了百姓信仰。而佛教是外来宗教,经过中国化后,开辟出了关于"道"的另一种表达---心性之学。自宋代以降,三教开始了实质上的大融合,这一趋势直至明代达到顶峰。道,在道教,在儒教,也在佛教。儒释道三家的包容变化产生了中华文化,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灵魂与基石。
(一)三教之异同。
儒释道三家有同有异,都是道的一个面向,一个形态。说同,同在它们都体现表达了道的本质;说异,异在它们表道达道的角度与重点不同。譬如,儒崇阳,道崇阴,佛讲空性。但它们都讲"中",儒谓"中庸",道谓"中道",佛谓"中观"。同时三教又都讲"和",儒讲仁和,道讲柔和,佛讲圆和。所以,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中和。
(二) 道与儒。
老子与孔子是这个文化伟大的代表。儒学是以社会政治为侧重的学问,讲的是君子之道:立德,立功,立言。而道学的涵盖则更加广泛。<<黄帝四经>>主张以法治国,刑德并用,但应先德后刑。很显然,黄老思想是孔子儒学德主刑辅主张的思想资源。<<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之言如同黄帝经语的翻版与注释。又譬如,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乃大道之源,道家奉之,儒家也同样将其奉为经典拂晓的尤娜。道士以此炼丹,以此作为丹道的原理和语言。而孔子则作<<十翼>>,解释卦辞。这就像两个儿子共奉一个祖宗。其实,不管道家儒家,他们都是道学家。不管礼学理学心学,它们都是道之学。
被儒教拜为祖师的孔子,他曾问道于老子,其本身就是一个有志于道的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乃儒之志,这是孔子的本意。汉武帝继位后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德道文化才开始向儒家文化全面转换。
(三)道与禅。
禅宗到六祖时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六祖慧能是一个得道者开悟者,他就是中国的释迦,他的<<坛经>>就是中国人的佛经。禅,是梵语Dhyana的音译,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禅意,禅诗,禅茶,禅画,中国文化已经与"禅"这个字难分难解。其实,它们的另一种表达可称为道趣,诗道,茶道,书道。印度是禅的起源之地,中国则是禅的发扬光大之所。

再说佛教与道教的交融,在隋代有本道经叫<<本际经>>,它就很成功地将"道性"与"佛性"相融,以真空论自然。而<<道教义枢>>则进一步以佛教的"无自性"和"中观"说论述道的"自然"义。此两者一直影响着唐代的道教义学小脚印亲子网。直至宋代,道教公开提倡“三教一家”:南宗有张紫阳祖师的“三道归一”说,北宗有王重阳祖师的“三教圆融”说,南北两宗的这一倡导为后世道家所普遍接受。三教合一犹如一树三枝。
(四) 儒与禅。
在儒教,周敦颐以及程朱理学同样大量汲取佛道两教的理论,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宋明心学深受禅学的影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自杂谈>>),这样的句子如果不点明是儒生所言,人们一定会以为是句禅语。佛法认为,“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陆王心学无疑是三教法水共同浇灌所结出的思想成果。它是儒学的发展,也是佛学的发展。
(五) 合流之基础。
三教的融合,特别是对外来宗教佛教的汲收与融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与极强的同化力量。它的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正好印证了领导人的一句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
三教之所以能够合流,还自有它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对自我生命提升的追求,这一追求,决定了三教的殊途同归。道教儒教禅宗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向内求。道教自不必说,它将身体作炉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金丹修炼过程,就是性命双修的过程。儒教经典<<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君子之学,就是要知行合一,以美其身,不断完美自己,提升自己。而禅宗强调学佛做佛,追求内心的觉悟,而不是向外求,求佛菩萨的保佑。三教都表达了道文化的真理性特征: 人之性即道之性,外即是内灼口综合症,内外相融。
从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明道传道行道弘道的历史。道,至于中国既古老又鲜活。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道"文化,其用在道教的"德",儒教的"仁",佛教的"慈"。中华文化尚德尚礼,讲仁爱,讲和合,求大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博爱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文化。千百年充满人欲私心的"人治"历史使这种文化不时出现了一些变形与扭曲的现象,但其源头主流与本质是正大而美好的。


道文化的未来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事关这个文化的未来。换句话说,它的前景取决于我们如何继承与创新,使它既一脉相承又历久弥新。
(一)变与守。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由无形生有形,再由简化繁,中华文化历经万年发展演变万象纷呈千姿百态,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丰富的历史。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根据不同实际各个学派也都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赋予了它时代内涵,但道之理却始终未变,那就是"道"法。就像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础上推演出了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所以,尽管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发生了变化,其根基从未移动。尽管它们的称谓各自不同,其本质都是道文化。华夏传人炎黄子孙对其当心存一份敬畏与忠诚,这就是“守”。
(二) 中华文化之三性。
"道",赋予了中华文化无限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开放性,包容性,是这个优秀文化的特征,也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使它历经万年而不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虚而空,空而妙,妙而有的"道",它创生一切,包容一切,向一切开放,因为一切都是自然之子。道的创生性决定了道文化永恒的创新精神。包容性,又使它产生出了强大的同化力量和博大胸襟。开放性,更使它能够平等地对待所有文化,视之如一己之出,因此获得在交流交融中创新发展的机会。对自己传统文化特征的清晰准确的认识,是走出一条正确发展之路的一大前提。
(三)寻根与复兴。
领导人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所谓"文化复兴"就是对优秀传统的回归,回归于伟大的源头,那里蕴含着朴素的真理。譬如,道法自然思想,阴阳相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人类大同思想,天下为公思想,仁爱思想,和合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中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至珍至宝。正如尼采赞美老子思想一样:“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将极大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回归,不是倒退,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次进步。这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太阳又带着整个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运动,地球在看似不变的轮回中其实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宇宙时空区域,但其形式都是一种轮回运动。
同样面对一本<<黄帝四经>><<周易>><<道德经>><<论语>>,小学生读它,与博士生读它,收获必然不同。这次回归,必将是一次新的挖掘,新的发现,新的利用,给伟大的复兴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经历了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她已经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今天,她的追求,目标一定明确,步伐一定坚定,意志一定坚强。
欧洲文艺复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人文主义的核心因素就是要回到古罗马和雅典时期西欧文化的原初资源。这个运动在神学上的对应就是直接回到基督教神学的基础资源上,它就是新约。欧洲的文化,因为这一次寻根而重现辉煌。我们坚信,对道文化的寻根同样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道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灵魂与基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这一结论揭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正本清源,还中华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它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辟出了全新的境界。必将有利于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奇犽bg,有利于发现这一文化的内在价值与优秀品质。
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不是一鳞半爪地研究某个著作,也不是偏面孤立地研究某个学派,更不是就现象论现象,而是把所有的重要学派或宗教放在整个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并在上下一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梳理其源流。采用融通思维以及系统和比较的研究手段,横向打通关联,纵向追根溯源,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终于探寻到“道”这个堂奥。
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道文化"的提出,就是对这一号召的响应。它解决了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它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文化及其本质特征。它回答了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它优秀在哪里。它回答了我们倒底要传承这个文化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传承与弘扬等。具体地讲,"道文化"的提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道文化,它事关“文化命脉”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在则文脉在,守护文脉就是守护精神家园。主席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化形态文化内核及其价值取向等独特性要素构成文化命脉,道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最具本质的特征。源远则流长,探明了渊源,方可谈传承; 明确了本质,方可谈赋予它时代的内涵wifi暴力破解。道,从易道,法道,德道,因时而变却不失道本。今天,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已进入和谐社会,我们的文化也自然进入“合道”文化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文化必将翻开历史新篇章。

(二) 道文化,它是“文化自信”的依据。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再怎么发展都有其根子与基石,如树如屋。道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的根基,根的博大精深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枝繁叶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与凭藉。孔子就曾认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是继承殷代而来的,而殷则继承于夏。历经损益,后来居上,到周代达到"郁郁乎文哉"的高度与盛况。中华文化的伟大不仅因为它的古老与悠久,更在于它的根基的得天独厚。中华文化一万年不曾断绝,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其顽强的生命活力可见一斑。
(三) 道文化,它给“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文化兴则国运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复兴,以文化人,能起到精神滋养的作用,它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道文化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道文化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毛主席曾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尊道执道行道弘道,必将凝聚起亿万国人的磅礴伟力,戮力同心开创盛世,一个和平自由文明开放的盛世。
(四) 道文化毛血旺怎么做,它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化认知基础。
道文化是创生的文化,共生的文化,和合的文化,和平的文化,大同的文化。它与世界众多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相融相通,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展示出一个爱好和平民族的精神渊源。

文化交流也许没有经济和外交效果来得快,来得明显,但它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有如中药治根治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不可缺席,它是重要的角色。主席<<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 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 。梦想与追求就是文化,伟大的梦想产生伟大的文化,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事实上,中华道文化自古迄今已经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它必将在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正在建设的"一带一路"就是和合之路,它不仅是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中华道文化必将同经济繁荣一道惠及全世界。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