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fjzk中医阶梯|中医治疗学的源流与特色-马派传承

时间:2019年07月28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878次

中医阶梯|中医治疗学的源流与特色-马派传承
自学中医通信
刘念清同志:
你好!来信收到,对你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你向我提出有关中医治疗学的两个问题,今答复如下,供参考王的小宠。
中医治疗学的源流是怎样的?
中医治疗学在世界的传统医学中,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又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澄缘似海。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医书中,有春秋战国时期撰成的《五十二病方》(见三号汉墓),这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治疗学最早的医学帛书。全书记载了五十二种病证的治法,现能辨认的医方约有280首,包括内服、外治、药疗、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说明当时我国已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平。这比过去所考证的“《内经》十三方”为时更早,方治更为广泛。
西汉年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曾生动地载述了战国时期的大名医秦越人(世称“扁鹊”)的医疗事迹。他长于各科临床,能根据所游历地区人民在诊疗方面的需求“随俗为变”。他不仅是切脉诊病的创始者,也是精于多种疗法(药疗、针刺、灸熨、按摩及其它外治法) 的临床医学家东汉时期有两位杰出的医学家,即张仲景与华佗,他们对中医治疗学均有重大的贡献。张仲景针对当时疾疫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书)。书中体现了伤寒热病、内科杂病及女科等多种病证在诊治中最鲜明的特点----辨证论治。全书列述三百余方,具有主治明确、方药精炼、效验卓著的特点,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书中还介绍了十多种外治法,包括针灸、熏洗、浸浴、敷贴、舌下给药、吹药、坐药、导便以及抢救溺水的人工呼吸法等,为后世借鉴而应用于临床。故从治疗学的角度而言,张仲景为我国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佗则是一位擅长外科、针灸和体疗的大名医,据《后汉书》载,他曾让患者酒服“麻沸散”,达到全身麻醉,施行腹腔手术。他所创造的“五禽戏”(虎、鹿、熊、猿、鸟)朱松花,也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体疗保健项目,具有防病和治病的双重作用尚须指明的是,东汉时还编定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表明医药学家注意将零散的药疗经验加以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撰),为后世针灸治疗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经验步微澜。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多种疾病的急救治法,较之前人有所补充和突破搜龟网。
唐宋时期,涌现了多种临床方书,如病?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北宋?王怀隐等所编《太平圣惠方》还有宋?太医局所编《和剂局方》;南宋?许叔微《本事方》、严用和《济生方》等,这些方书体现了中医在方治上又有了较大的进展。经治的病种较《伤寒杂病论》时期增加了十倍以上。而自晋唐迄宋,差不多各大科的临床专著都已先后刊行,这又属于治疗学中的分科成就。
金元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术争鸣的蓬勃开展。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各自的治疗主见加以划分的“金元四大家”。后世称金?刘河间为“寒凉派”,张子和为“攻下派”,李东垣为“补土派”,元?朱丹溪为“滋阴派”。其中,尤以李、朱二位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对后世治疗学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明代的临床医学专著很多,但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数医家赞赏王纶《明医杂著》的看法风门古径,所谓“伤寒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意即在治疗上应撷取诸家之长。故从治疗学的观点,明代的综合性医著大多切于实用。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部重要著作,即明初朱橚等主编的《普济方》,这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收方达61,739首,另一部则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使中医药物治疗的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清代在治疗学的发展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病的治疗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其中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诸家尤为著名。另一方面是出现了外治法专著,其中以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较有代表性。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派名医张锡纯所撰《医学衷中参西录》,将某些西药加入方剂中同煎服用,反映了当时欧西医学东渐所带来的影响。
建国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卫生部相当重视我国传统治疗学的发掘整理,有条件的医疗科研单位,对心血管病、传染病、血液病、急腹症、痔疮、骨折、白内障等多种病症,较广泛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中医治疗学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中医治疗学有哪些特色?
中医治病与西医相比,就其思想方法和治疗手段而言,确有若干特色,现扼要地归纳于下。
第一,以辨证论治为主远大小状元,结合辨病论治。
所谓辨证论治,即医生运用四诊八纲,联系病因、病机,综合辨析患者的症候和体征;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定出治疗原则和措施。这也是中医的理、法、方、药在疾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正因为如此,如果说西医治疗疾病时,在未得到确切诊断之前,往往难以给予患者有效的洽疗,那么,中医治疗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不管什么病,都可以通过中医特有的“辨证”以决定治法。但中医在治疗中,也有结合辨病的情况,特别是明代《简明医彀》作者孙志宏,他几乎将各类病证均列“主方”一项,这实际上相当于各病的通治基础方。故一病虽有多方,冷雨萱但如掌握“通治方”随症加减变化,可以执简驭繁。又如当前在临床上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用白金丸治疗癫痫;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辨病论治的特色。而正确对待治疗,又当注意将辨证和辨病有机地予以融合三原人才网。
第二,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正邪标本宫廷营养师。
中医认为治疗各种病症,均应重视从整体考虑,因为人体的组织器官、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的。要熟悉这些,又必须精研中医基础理论,如“肝开窍于目”,在治疗眼病时,往往须考虑治肝的问题,当清则清,当补则补。……。同时,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反映了人体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的情况,故在治疗时当衡量人体抗病力(正气)和致病、犯病的因素(邪气)的具体情况,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二者兼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人体阴阳、虚实、寒热等的调整,也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中医治病,还十分重视区分标本。从病症本身来说,病因为本,症候是标;从病症的新旧、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和原发病是本,fjzk新病和继发症候为标。关于掌握标本的治疗,大体都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又须注意标本兼顾。
第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邪御天骄,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因素,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酷玩吧,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同为咳嗽,风寒咳嗽用金沸草散、杏苏散等方:风热咳嗽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包括不同科别的疾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若病机相同或相近,可用同一治法治疗。如肝肾不足所致之视力减退,目涩痛,迎风流泪的眼病,和某些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或慢性肝炎等,都可以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
第四,讲求意治和知常识变锆怎么读。
唐初名医许胤宗曾有“医者意也”(《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的学术见解。这句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医考求“意”,是指医生在精细辨证、思考的基础上运用圆机活法沿疗疾病。这是对中医工作者的较高要求,也是反映中医治疗学水平达到的较高境界。我们知道,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医对很多病证已有一套常规的治法,这是一般中医师都应该掌握的。但作为一名基础较好、进取心强的中医临床医师,还必须知常识变。即在复杂多变的症情中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运用灵活圆通的治法,求取良效。宋?许叔微曾说“用药要在变通”(《普济本事方》卷三)。而这个治法、用药中的“变通”,须建立于审证确、思虑精的基础之上,故治法中的知常识变与“医者意也”又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用药如用兵”,通权达变,出奇制胜的治法,决不是凭空臆想可得,而是在症情变化中,通过精细辨证,洞察其症候本质,才能娴熟、有效地于以运用。
以上是中医治疗中的几个主要特色。当然中医治法是丰富多彩的,除内服汤、醴、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外,还有外治法、针灸、按摩、正骨、导引、气功,以及心理治疗(包括情志相胜疗法,如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饮食治疗,更有“上病下取”(如阳明病头痛、便秘,用承气汤泻热通便),“下病上取”(如用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贴巅顶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等。上述治法,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医治疗学的一些特色。限于时间,就不一一详谈了。专此布复。
祝工作好!学习好!
中医研究院 余瀛鳌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