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menu
首页
全部文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dnf气功中医名家都让我们学习经典,你还不快点?-国医学苑
时间:2018年11月05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577次
中医名家都让我们学习经典,你还不快点?-国医学苑英佩游戏
蒲志孝:忆先父蒲辅周的治学经验(节选)
先父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为主。他说:《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又说:《伤寒》、《温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一详于寒,一详于热。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的发展。
《金匮》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喝(日旁)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
先父对《伤寒》、《金匮》二书推崇备至。他曾回忆到,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
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宫锁玉心,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他还认为《温病条辨》实用价值很大,而且是集温热诸家大成的作品,所以应该是中医的必读书。在熟读以上诸书之后,再兼及各家,明其所长,为我所用褐石园。既为一家之言,就难免有偏激之处,不足为怪,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先父常说,读书务必认真,不可走马观花,不然食而不知其味。读书必先看序言、凡例dnf气功,而后才看内容,这样先掌握了作者著书的意图,安排、历史背景,就容易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他特别强凋读别人的书时,要有自己的头脑,决不可看河间只知清火,看东垣则万病皆属脾胃,看丹溪则徒事养阴,看子和唯知攻下,要取各家之长而为己用。河间在急性热病方面确有创见吉安爱房网,子和构思奇巧,别出手眼,不过最难学,东垣何尝不用苦寒,丹溪何尝不用温补。总之,自己应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务在善化而已。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节选)
我年近中岁学医。一跨进医林,面前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中医学术是如此繁茂丰厚,而又如此庞芜错杂,走一条什么样的做学问之路呢?既没有家学作依托,又没有专师引导或学校的规范,只能靠自己摸索、探求。
回过头来看,也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十几年的旧教育,培养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几十年来未脱离过临床。我的注重临床,起初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去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后来,也是我认识到中医学术的奥妙,确在于临床。
书,没有少读;目的首先是为当好一个医生,争取当一个好医生蒋业华。围绕这个目的,对历代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都做过一些探索。有过徘徊,出现过偏执,也走过弯路,才逐渐地得到了稍好一些的疗效和较为深入一步的认识。认识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我学医之初,是从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入手的。临证稍久,逐渐感到其方有笨伯之处,往往不能应手。转而学习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温热著作。用之于临床,效失参半。其效者,有的确为治疗之功雪狼山剿匪,有的则非药石之力。
在一个时期里,疗效总不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对其学说研究的功力不到,经验不够,但细察其方剂,也确有琐细沉弱的方面。苦闷彷徨之中,又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前此虽然学过,但未入细)。见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于是发奋力读。
初时曾广置诸家诠注批阅。其中不乏精到之言,也常有牵附穿凿反晦仲师原意之处,反不如钻研原著之有会心。于是专注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则痊大症,更坚定了信仰之心。稍后,又涉猎唐代《千金》,《外台》诸书,觉得其中精华亦是祛疾之利器。当时,曾有过一个认识,以为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之后。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后期,主要是以古方治病。这中间,还在另一个方向上走过一段弯路。
一九三六年前后,在山东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应付门面,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绝色江湖,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封”。苦闷之下,害了三个月的眼病空中超市,不能看书,经常闭眼苦思其过,好久好久,得出了两句话:“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这也是仅存未丢的一点灵光吧!当时既不敢自信为是,也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导自己的治学。于是,又归真返璞地研习古老的祖国医学。
第二,在第一阶段的后几年,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觉到偏执古方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
一方面也觉得经方毕竟是偏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所偏,则偏离病症,造成失误的后果上是一样的。临证治病,若先抱成见,难免一尘眯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一九五零年我在唐山就此问题和孙旭初等同仁做过长时间的讨论,进一步受到启发。归纳当时的认识是: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
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六角拼拼,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认识用之于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这段时间的认识。
第三,一九五四年前后,我在治学思想上又有了一些变化。此时我治医学三十年,在读书和临证方面崩牙驹,有了一些积累和体验。也开始学习了《矛盾论》和其他一些唯物辩证法的著作。并学习着结合自己治学道路和方法上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思索。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唐功红。但若脱离成方又会无路可循,走到相对主义。
要补救此弊,不但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地研究辨证论治的原则,还要在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以若干病类为对象,从研究药物如何配伍入手,进而探讨方剂如何组织。
因为中医治病爆炒甘蓝,基本是采用复方。复方从根本上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逞奏疗效,而不是群药分逞其能。而复方方剂,中药物配伍和组织,又有它历史演进变化过程。从它演变的痕迹中探求用药制方的规律,并结合当前的实践加以验证、补充和发展,指导临床,就能高屋建瓴,动中肯綮虚拟完美。对一个医生,这是又进了一步的要求饶建云。
习医至此,不禁废书而三叹:学问没有止境,学问不可少停。在我,其知何其晚也。
学医离不开读书。但我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对主要经典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整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字字一句句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其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主义的简单方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
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的“痰饮”有二义:篇名中之痰饮,是津液为病的总称;条文中之痰饮,是指水在肠间摇动有声之流饮。读书时若不细考究,把痰饮当做今义的“稠则为痰,流则为饮“,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要把主要的经典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
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召唤兵团,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难于得心应手。我自己虽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读上下过一番功夫,但总不能象童时读《论语》、《孟子》和古诗文那样至今背诵无遗,常有学医恨晚之叹。因此背书还要早下手。
彭坚: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捷径(节选)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医生。为了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开方治病
凌宝儿
,迅速在临床上站稳脚跟,在安排各门课程时,必须突出重点,必须给学生指出一条临床成才的正确方向,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至于被各种知识充塞了脑子,将来一到临床,就晕头转向,找不到治病的方向。
因此,强调《伤寒论》对于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强调学习和运用经方的价值,以方剂为重点,把经方、时方、验方统一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对应”的方法论之下,在全面学习其他中医知识的同时密丽除疤膏,突出中心,抓住要害,善于引导,不失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捷径。
我虽然有中医世家的背景,但青年时代并没有立志学中医。高中毕业,又经过几年的动荡生活之后,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跟随伯父学习中医。
当时,已经24岁,用中医的行话来说,已经没有“童子功”了。要强记许多内容,实在难以做到,但理解能力,生活阅历,比一般青年学子要胜过许多。伯父当时是湘雅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室主任,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在对我的“因材施教”方面,显然是有所考虑的。他不让我读其他中医古籍和现代教材,甚至先不读《黄帝内经》三代鬼彻,直接读《伤寒论》。
这是一种取法乎上、高屋建瓴的人才培养方式。伯父的理由很简单:每个人接触新的事物,总是“先入为主”,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学中医,方向要选对,第一步走好,以后的道路就广阔了。他反复强调陆九芝的名言:“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风向仪吉他谱,始则易,继而大难。”虽然此说与陆九芝的原话有些区别,但经过伯父的改造,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伯父还说:“我从医几十年,到老来才大彻大悟,读《伤寒》、用经方,是学中医最好的捷径。”这种久历沧桑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多么值得后人重视!每年秋天,伯父都要抽出几天时间,虔诚地把《伤寒论》从头到尾温习一遍。
这种坚定的信仰对我影响很大,我相信伯父给我指点的是一条中医成才的捷径,只要心无旁骛地走下去,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不必问“为什么”。
除了熟练背诵《伤寒论》原文之外,与我朝夕相伴的是一部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如果说,近百年来,《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和观点总是遭到质疑和批判的话,那么,《伤寒论》在近代则处境好得多。
因为《伤寒论》是一本临床著作,经方在医生手中天天创造疗效,看得见,摸得着,任何人都不敢信口开河、随意否认。在《伤寒论今释》中,陆渊雷先生运用当时的西医原理,对《伤寒论》大部分原文进行了深入的解释,非常透彻,令人信服。
我第一次感到:中医治病的道理,并非用现代科学语言讲不出一个“为什么”,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方面,其实有许多共同语言,并非格格不入。在陆渊雷的著作中,除了他本人的精彩论述之外,还引用了大量近代日本汉方医家的观点,多达600多处,近40余家。
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日本,在中国,近代有一大批主张中医“科学化”的学者,他们具有渊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有的出身于西医,有的是中医临床家。他们在阐述《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科学道理,推广、发展仲景学说的临床运用方面,成就斐然。至今为止,我仍然认为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是学习《伤寒》、《金匮》最好的入门著作。
先父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为主。他说:《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甲申天变。又说:《伤寒》、《温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一详于寒,一详于热。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的发展。
《金匮》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喝(日旁)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上一篇:
卉原中学联考成绩
下一篇:
华之悲鸣剧情
文章归档
2020年11月 (50)
2020年10月 (310)
2020年9月 (300)
2020年8月 (310)
2020年7月 (310)
2020年6月 (290)
2020年5月 (310)
2020年4月 (300)
2020年3月 (310)
2020年2月 (290)
2020年1月 (310)
2019年12月 (310)
2019年11月 (190)
2019年10月 (240)
2019年9月 (290)
2019年8月 (227)
2019年7月 (99)
2019年6月 (90)
2019年5月 (106)
2019年4月 (1607)
2019年3月 (2205)
2019年2月 (359)
2019年1月 (378)
2018年12月 (205)
2018年11月 (305)
2018年10月 (313)
2018年9月 (299)
2018年8月 (298)
2018年7月 (308)
2018年6月 (298)
2018年5月 (309)
2018年4月 (309)
2018年3月 (320)
2018年2月 (285)
2018年1月 (304)
2017年12月 (319)
2017年11月 (300)
2017年10月 (316)
2017年9月 (310)
2017年8月 (310)
2017年7月 (153)
2017年6月 (80)
2017年5月 (106)
2017年4月 (90)
2017年3月 (100)
2017年2月 (81)
2017年1月 (95)
2016年12月 (89)
2016年11月 (83)
2016年10月 (105)
2016年9月 (87)
2016年8月 (84)
2016年7月 (97)
2016年6月 (87)
2016年5月 (92)
2016年4月 (93)
2016年3月 (96)
2016年2月 (90)
2016年1月 (109)
2015年12月 (105)
2015年11月 (93)
2015年10月 (104)
2015年9月 (94)
2015年8月 (93)
2015年7月 (100)
2015年6月 (78)
2015年5月 (93)
2015年4月 (86)
2015年3月 (98)
2015年2月 (83)
2015年1月 (95)
2014年12月 (96)
2014年11月 (82)
2014年10月 (107)
2014年9月 (88)
2014年8月 (85)
2014年7月 (92)
2014年6月 (84)
2014年5月 (101)
2014年4月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