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15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94次
张煜枫他是能臣忠臣,还是卖国贼?——悲情李鸿章之二-西蒙周
张煜枫
李鸿章
这是后世对李鸿章最大的争议所在。
确实,经李鸿章一手签字的涉外条约,至少有三十多个,而且,这些条约中的绝大部分于大清而言,都是不平等条约,诸如丧权、赔款、割地等等。这当中,最著名的丧权辱国条约,一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清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他国干涉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二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大清须向列强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大清子民在界内居住。东交民巷遂沦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必须永远禁止臣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对列强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清政府须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于大清国而言,被击碎了最后一丝用以安慰自己的梦幻,被扯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打掉了最后一棵貌似可以救命的稻草。连最看不起的蕞尔小国,都能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都能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撒尿,大清王朝颜面尽失,元气丧尽。至于其后的八国联军集体来犯和签署的《辛丑条约》,更是在已轰然倒地的大清国身上再踩上了一万只脚,这个腐朽堕落的王朝从此万劫不复。
单纯看条约,李鸿章必然是罪无可赦的卖国贼。但是细究之下,有两个问题需要廓清,第一,李鸿章能不去签这些卖国的条约吗?第二,换做别人求和谈判,能否少点丧权辱国?
在弄清楚诸多史实后,对这两个问题只能给出一个答案:不能!
一生挺然以一身当之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
其一,李鸿章乃晚清第一重臣,他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总理对外事务。处理外交事件,负责谈判媾和,是其分内职责,他不去也得去;
其二,李鸿章的对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这样评价他——“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长年与外人打交道,他懂西方,懂日本,更懂大清,因而被外人视为可沟通的“大清第一人”。也因此,每逢议和大事,他总是被外人点名要求代表主谈。
第三,李鸿章一生“挺”字当头。《清史稿》记载:“(李鸿章)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将其与曾国藩比较说,“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皆挺然以一身当之”的李鸿章,不怕恶名,不惧骂名,有担当敢负责。既然万事皆挺是其本性,他又怎会在关键时刻转做缩头乌龟呢?
世上流传曾国藩有所谓秘传心法,即十八条《挺经》。其来源是李鸿章曾向人讲述的一个故事:有一老翁请客,早间吩咐儿子出外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近午尚未还家,老翁至村口看望,见儿子肩挑菜担与一货郎对峙于田埂之上。老翁劝解货郎:“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货郎道:“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道:“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货郎道:“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分不同,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劝说不通,挺身就近道:“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货郎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老翁只是挺了一挺,一场纷争就此消解。
所谓曾国藩《挺经》,其实该是李鸿章杜撰。
李鸿章讲这段故事的用意,是说“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所以不厌其烦地将其引用,是因为第一,究曾国藩一生所作所为和他过分爱惜羽毛的性情来看,说他总结心得著有《挺经》着实不可信。曾被后世誉为圣贤,个中的原因是他知进退,淡泊名利,明哲保身,这与凡事舍我其谁都要挺身而出确实有很大出入;第二,李鸿章与老师最大的不同,是他以孤臣自居,傲视朝野,睥睨同僚,遇事总是爱出头。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借老师之口,杜撰了所谓的《挺经》。事实上,除了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了上述这段十八条《挺经》之一的故事外,并无其它的任何记载可以证明有所谓《挺经》的存在。而李鸿章所以杜撰,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他一生“挺”字当头找一个师出有名的正当性理由。
与当时众多没心没肺的晚清满族大臣相比,与朝野上下张口闭口主战爱国、实则空谈误国的清流一党相比,李鸿章对大清一朝才是真有感情,他是真爱大清,真拥皇上和太后。他组淮军、荡叛贼、办洋务,兴实业,建水师,一生呕心沥血,所作所为桩桩件件都是在为大清、为皇上、为太后分忧解难。及至后期沦为彻底的“裱糊匠”,他还是在勉力撑大局,企望以一己之力撑住即倾之江山。
甲午战争大清脆败,作为军队直接指挥者的李鸿章,绝对负有责任。事前,他任人唯亲,淮军旧部多被放在重要岗位上,以致整军不力、军纪涣散、战力低下;事中,他力主和谈,指望固守不出和洋人调停,可惜所托非人求和不成,朝鲜战场应对失当,北洋水师出战被灭;事后,李鸿章身为重要当事者、当权者之一,理应出面媾和。
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负有责任。
但是之后,李鸿章屡遭冷遇,外放广东。此时,义和团兴起,慈禧昏头之际,盲目向多国宣战,最终出逃西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按常理,背了一身骂名恶名、与此干系不大的李鸿章总该懂得自怜自爱,但他却是一见旨意,当即扶病北上。八十老翁垂垂将朽也,却非要去主持一场毫无尊严、处处羞辱的媾和谈判。
在无奈接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4.5亿两白银赔款协议时,他将“李鸿章”三个字故意签成了“肃”字模样,目的是以自己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吞下耻辱之果。悲恸欲绝的李鸿章签字回来,再一次大口吐血,经医生诊断,他是胃血管破裂。他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以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言语中足见李鸿章心痛如绞,心如死灰。
两个月后,自知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换上殓衣,别人呼他犹应,但不能语。11月7日,俄国公使赶到李鸿章床前,逼他在交收条约上画押终未能得逞。其时的李鸿章,身心俱已将死,他的老部下周馥形容他“目犹瞠视不暝”,此时的李鸿章,忽然睁大双眼,嘴唇颤动,两行清泪夺眶而出。周馥哭言:“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李鸿章随即黯然而去,周馥抹泪将其眼睛闭上。
在北上和谈之际,李鸿章对前来送行的南海县令裴景福谈及前景说:“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说完涕出如縻,听者无不怆然。
年轻时,李鸿章以“三千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自勉;历经多年宦海沉浮、世事蹉跎后,李鸿章又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谓的“挺”字当头,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不怕事愿做事、有担当敢负责,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遗憾的是,多做多错,做多错多,且左右都不讨好。当时的大清一朝,守旧派骂他为汉奸,清流党骂他为汉奸,义和团更骂他为汉奸,也就是慈禧为一己之私,对他还算不错,一直护着他,李鸿章才没有被过早地打翻在地。也正因此,使得他被后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视为慈禧的同类,卖国贼的恶名始终一生伴随。当时有个对联风靡大清: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终其一生,李鸿章都被污名化,甚至直到现在, 在有些人看来,李鸿章等同汉奸和卖国贼,还是板上钉钉的事。
梁启超论及李鸿章时评论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鸿章貌似生错了时代,但是没有彼时的大清一朝,又哪里能孕育出如此悲情的李鸿章?他只是时势造出的英雄,却并非能造时势的英雄。更令人痛感悲哀的是,其时的大清一朝对待李鸿章,是“无事骂他,有事用他;用后再骂,骂后再用”,李鸿章一生被骂不断,难得的是,甲午之后落难之际,他对来访的袁世凯仍说,“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也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
一生挺然以一身当之,不得不赞!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