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张煜枫他是明代第二个皇帝,为何许多年后才有庙号谥号年号?-老张在路上玩

时间:2019年04月14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22次

张煜枫他是明代第二个皇帝,为何许多年后才有庙号谥号年号?-老张在路上玩

张煜枫
他是明代第二位皇帝,为何许多年后才有庙号谥号年号?
老张在路上
我们阅读历史书籍,会发现,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除了姓名外,还会有诸如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这些名词都有什么含义呢?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唐天宝十二年,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等。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
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另一方面,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又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到了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他诛杀得差不多了,明朝北方的军事都只能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同时建文皇帝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南京,是为靖难之变。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1538年,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朱棣进入南京城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点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
朱棣通过战争手段,从侄子手里夺得大明江山,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他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朱棣在靖难之役结束后,向金陵军民发布公告:“谕知在京军民:我本欲永远守卫我的藩封,却因奸臣弄权,作威作福,导致皇家骨肉被其残害,不得不起兵诛杀之,目的是扶持社稷和保全亲藩。现在平定京师,有罪的奸臣不敢赦免,无罪者也不敢滥杀;如有小人借机报复,擅自绑缚、放纵、掠夺等而祸及无辜,非我本意。”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被诛十族(九族加朋友门生),因方孝孺而被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敬止、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等也都处决或自尽,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被流放、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而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建文逊位,朝野为之尽忠死节者甚众,此段历史,为明代大事件之一。

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
成王败寇,失败后的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也就是建文败后193年,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
建文后242年,即公元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到了1736年9月,已经是清朝乾隆皇帝时候,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建文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由于这种种情况,建文帝在清朝编撰的明王朝的正史(《明史》中被称为”恭愍惠帝”。

在民间传说里,建文帝是个悲剧帝王。据说,朱允炆假死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也有称是陕西城固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棣之对朱元璋较为满意。太祖皇帝从中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驾崩后,大明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而皇帝大位在手的朱棣,对于建文这个侄子究竟是不是还活在人间,难免生疑,他派郑和下西洋,有人说就是为了寻找建文这个失败的对手。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