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掀美女裙子【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珍视的那个瑰宝,如今愈加熠熠生辉!-中国日报

时间:2020年11月05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2554次

【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珍视的那个瑰宝,如今愈加熠熠生辉!-中国日报


本文转自: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

鼓浪屿,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弹丸小岛麻雀变公主,曾引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繁荣的“国际社区”应运而生。
30多年前,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科学保护鼓浪屿的新篇章。
而今,业已戴上“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鼓浪屿,正如宝石一般映射时代进步的流光溢彩,散发愈加夺目的文化之光。
聆听着鼓浪屿之波blcos,我们寻获的不仅是一段段动人往事,还有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的启示录。

俯瞰鼓浪屿全景(2016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耀世荣光 饮水思源
100多年前,当英国传教士马约翰踏上鼓浪屿时,海浪穿过岩石洞口,发出阵阵击鼓一般的涛声。他写道:“山谷、平原、沙滩和高高的悬崖,还有海角,明媚的景致使这座小岛成为中国沿海最美的岛屿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座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曾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19世纪中期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本国居民、归国华侨、其他国居民汇聚于此,岛上先后建起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艺术、文学、教育繁盛一时。

几艘游船搜棉网停靠在鼓浪屿码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时,鼓浪屿的状况令人担忧陈正飞。
“岛上有的渔民还在砍伐林木烧火做饭,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一片荒凉……”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章维新回忆当时的景象说。
1985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附件《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中指出:
“考虑到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因此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国之瑰宝。这座小岛,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领导编制首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上花园”风貌,通过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并与时俱进、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独特“鼓浪屿品牌”。

这是三角梅掩映下的鼓浪屿海边沙滩(8月5日摄)。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鼓浪屿靠海,沙滩、岩石、花木等自然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当时在厦门市旅游局工作的彭一万感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些保护鼓浪屿的理念,超前得“令人吃惊”。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领导下,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把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和风貌建筑‘家底’都摸清了。”章维新说。
鼓浪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习近平都格外珍视、屡屡关心。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再次指出鼓浪屿要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斯道拉恩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傍晚时分,鼓浪屿龙头路上游人如织(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秉承着当年的战略规划,一系列法规措施应运而生、相继出台掀美女裙子,严格保护着全岛931处历史风貌建筑和1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看来,当年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市按照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将鼓浪屿上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机构搬出岛外,腾出更多空间绿化。紧接着,又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专门成立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更有针对性地对鼓浪屿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和保护。
“从单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转变到以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为重,我们切实进行了很多探索,而发展战略一直是我们探索中的重要指南。”叶重耕说。

隔着轮渡码头远眺鼓浪屿(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这是先贤描写的厦门之美,也是章维新每天在鼓浪屿行走上万步时的真切感受。
2017年7月,这个小岛摘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耀世荣光,饮水思源。岛上的一草一木都应该记住这段保护的历史。”章维新说。
传承文脉 留住乡愁
作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古迹遗址散发出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有人说,在鼓浪屿,一步一个城,走着走着,便环游了世界。
每一栋历史建筑的保护背后,都凝结着前人的努力和心血。任明廷
隔海望去,鼓浪屿上红色大穹顶的八卦楼格外显眼。当年负责修缮这座鼓浪屿“地标”建筑的鼓浪屿申遗顾问龚洁,对一段往事念念不忘。

俯瞰鼓浪屿“地标”建筑之一八卦楼附近景色(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兴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上世纪60年代后被用作电容器厂厂房。1983年,厦门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设博物馆。彼时的八卦楼,令前来探访的龚洁感到“惊心动魄”:楼里被三个单位切割成“盘丝洞”,地下室住着10多户人家,楼板随脚步而颤抖……
搬迁、翻修过程中,龚洁为筹集经费伤透脑筋。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在鼓浪屿听完龚洁的汇报后,指示有关部门拨出30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这是鼓浪屿“地标”建筑之一八卦楼(8月5日摄)冲出宁静号。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如今,八卦楼是风琴博物馆,70台来自英、法、德、澳、美等国的名琴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的目光。
妥善保存的建筑,是文脉传承的载体;代代铭记的历史,则是鼓浪屿的灵魂。
这里曾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徐继畬从侨居于此的传教士雅裨理手中获得素材,编著了《瀛寰志略》。
这里曾是开风气之先的国际社区,岛上的幼儿早在1898年便有机会接受蒙台梭利教育;林语堂、林巧稚、周淑安……完备的教育设施、中西融汇的教育理念让鼓浪屿上星光熠熠。
这里,每一栋房子都有故事嵊州人才网,每一条道路都铭刻传奇。

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里,一名来自上海的钢琴艺术家在为游客现场演奏(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申遗过程中,“传续文脉、留住乡愁”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地通过展览、演出、体育活动等全面挖掘、梳理岛上文化,并鼓励民众让文化“活”起来。
音乐是鼓浪屿最知名的特色。最盛时,鼓浪屿拥有近500架钢琴、近百个音乐世家。申遗过程中,家庭音乐会等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在鼓浪屿协和礼拜堂广场前,几名演奏者在进行演出彩排(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标着“建于1897年”等字样的重点历史风貌建筑里,年逾古稀的雷永平弹着尤克里里,与弹着夏威夷吉他的老伴叶恩慈一起,演奏《鼓浪屿之波》。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雷永平和老伴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雷厝乐队,成员有医生、银行家、老师等。
“弹琴不是为了考级,不是为了赚钱,纯粹出于热爱,这是鼓浪屿音乐文化的传统。”雷永平的女儿、“70后”的雷晶晶说,当地政府鼓励音乐“业余选手”,奖励雷厝乐队资金购买乐器老妇还乡,还为老人们在鼓浪屿音乐厅提供了一间专业练琴房。

这是位于鼓浪屿笔山路17号的春草堂(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笔山路17号的春草堂,生于1960年的鼓浪屿人许多康娓娓诉说:祖辈、父辈和自己都生活在这座老房子里。儿时的耳濡目染间,他知道爷爷许春草组建民间抗日救国会等事迹,深感骄傲,便开始有意识搜集家族历史资料和故事。
2012年姚黛玮,许多康按照儿时记忆重修春草堂,完工后在管委会的支持下开设家庭博物馆。“许多常年居住在国外的亲人特别是年轻人回乡寻根,我会细细地给他们讲爷爷和鼓浪屿的故事。”他说,“传承历史,鼓浪屿人义不容辞。”
文化自信 绽放光芒
厦门市社科联的鼓浪屿研究专家詹朝霞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有外事官员陪外宾参观鼓浪屿一处建筑。当外宾问起这个建筑的一些问题时,外事官员被难住了,没想到在一旁扫地的一位老妇人突然停下来,用纯正流利的英语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鼓浪屿上,能讲英语的人比比皆是。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绽放的独特光芒。

这是鼓浪屿菽庄花园(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世界遗产,既是为了延续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担当。
“鼓浪屿申遗成功,意味着它成为人类遗产最精华的一部分。申遗成功的背后,体现了我们国家和人民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李云丽说。

一名游客在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内拍摄鼓浪屿历史照片(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鼓浪屿申遗顾问、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难忘,在鼓浪屿申遗的9年间,那些岛上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助申行动:
在岛上生活67年的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董启农组织270多个家庭旅馆开展摄影、读书等各种文化沙龙谋杀顺序,让更多的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体验岛上的文化;
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谢绵聪整理展出数百张家族传承的老照片,为世界各国的专家一次次讲述鼓浪屿百年来经历的民族兴衰;
几十位年轻的音乐人聚集起来,发掘整理鼓浪屿的音乐篇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组展示鼓浪屿的人文内涵;
鼓浪屿遭遇超强台风突袭后,新老岛民乃至暂居岛内的艺术家、游客和社会团体等主动参与到灾后抢险中,迅速摸清灾情,协助清运垃圾、维护公共秩序、记录救灾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吕舟说,“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自内心重视、认可、挖掘自身文化,才能更好地形成保护上的长效机制。”

游客在鼓浪屿上参观游玩(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生活节奏加快、全球化浪潮加速的大环境下,鼓浪屿和很多世界遗产地一样哥特王朝3,面临着如何处理和平衡原住民与外来者、老龄化与年轻态、商业利益与人文传统等诸多关系的复杂挑战。
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专业团队指导、社区广泛参与和全社会高度关注,鼓浪屿申遗立足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展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全面强化文化、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规范管理与国际接轨。
比如,鼓浪屿借鉴国际社区博物馆概念,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设立文化中心,邀请各国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整理地方史料、编纂交流期刊;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4小时进行上岛游客数量预警系统监测。

游客在鼓浪屿日光岩顶游玩(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重新绽放出的文化之光,令近年来专注于鼓浪屿申遗工作指导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的黄晓帆感慨万千。
“拥有优秀的公民素质和主人翁精神,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鼓浪屿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影响并吸引着来鼓浪屿游览、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黄晓帆说,“鼓浪屿,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申遗成功既是荣耀,更意味着责任。如何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将是鼓浪屿要面临的一道比申遗更加艰难的课题。

拼版照片:上图为5月10日拍摄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外景;下图为5月13日,观众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欣赏镇馆之宝——来自18世纪英国的“铜镀金象驮转花钟”。2017年5月13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式开馆。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回首过往,小小鼓浪屿,以自己动人心魄的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而今,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书写着崭新篇章。
鼓浪屿讲述的故事,还远未完结;鼓浪屿涌动的波光,将注定璀璨。
推荐阅读
习近平就巴塞罗那恐袭事件向西班牙国王致慰问电
习总所说“很不平凡的5年”,到底如何不平凡?
【夜读】听习主席讲话,我们来上一堂“解放军历史课”(附视频)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