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说改编的1973年版的电影 马洛相信特里不曾杀人,因为他的“好风范,好品格”,但是他也终于最后为他盖棺定论:“你有标准,全力以赴,但都是私人方面杭娇,无关乎任何伦理或顾忌。因为你天性好,所以是好人。可是你跟正直的人在一起,或者跟暴徒流氓为伍,同样快乐——只要那些流氓英语流利,餐桌礼仪说得过去就行了。”“你是一个道德上的失败主义者。” 我们大概很容易想起希区柯克的《心声疑影》(Shadow of a Doubt, 1943)中的查理叔叔,(也许很夸张的)体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人品格之间的区别。他自我规划了“复仇天使”的使命,颠覆了所有的责任和荣耀,毫无一丝的道德和正直感。电影结尾却悼念他“品格的甜美将与我们长存”。一切都是空的,只有邪恶深植其中。
《心声疑影》(Shadow of a Doubt, 1943) 《漫长的告别》中,马洛坚守自己的原则,如同《心声疑影》中小查理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样,他们都有相同的单纯的地方。凡是坚守的单纯,都有其极为不易之地,不管他们面上冰冷还是热情,他们内里都具备高度的道德热情。 雷蒙·钱德勒写马洛在道德上的清白坚守,有其压抑的根底,在举止上表现出来,就是玩世不恭,在究其底里,便是性上的压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钱德勒在不断地描述有月色的夜晚。月光,在钱德勒笔下,粲然无声,千丝万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象征性压抑的月色,是属于马洛与特里之间的传输带。马洛只有在特里喝醉的时候,玩世不恭的样子,才是他最喜欢的。或许,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总该有些资本,将自己投进温柔乡中,用尽一切办法,得到最终属于自己的那份快活,就像《心声疑影》中的查理叔叔生死谍恋。马洛终于等到了特里的起死复生,马洛说特里不是自愿露面的,是他用烟将特里熏出来的。“他(特里)从我身边走过时,我闻到一股香水味,眉毛柔得像个娘们儿。” 马洛与特里最终的那番告别却叫人心碎。张梦瑾“特里,我承认你的魅力吸引了我,只因为在随便一个安静的酒吧安安静静地喝上几杯,点一点头,挥一下手,露出一个笑容。那时真的挺好,因为我们之间存在友谊。我的朋友,就这样吧,我不会说再见,再见两个字我已经在另一个场合说过了,那时候我用一个意味深长的诀别仪式跟你道别,我感到悲凉、孤独、别无选择,只能痛下决心。”马洛为特里坐了监禁,他的被释放,就是因为特里的死亡。马洛没有必要再为特里背负什么。一段浪漫的友谊结束了,那时候飘云阁,才只是故事的开始。 推荐阅读